楚天金报讯@楚天金报:【扒扒小时候试过的赚钱方法】网友“@姗姗”称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果树多,上学时会往书包里装几个水果卖给同学,一角钱两个,挣点零花钱。小编小时候也试过收集家里的破铜烂铁卖钱换糖吃。为了赚零花钱,亲们是怎么做的?
一条微博勾起小伙伴们的童年记忆。网友们纷纷追忆童年赚钱绝招。其中有晒创造财富最快乐的,也有晒投机取巧攻略的
网友“@藕香梨”第一个吐槽:我比较悲催,小时候家后面拆房子,听说去工地砸预制板里的钢筋卖有钱赚,我拿着小锤子想去砸来换糯米糖吃,结果铁很多,我却没力气砸。”“@水痕月影2013”说,我三岁开始替家里打酱油赚工资,都花在租小人书上啦。
网友“@周园新”称,小时候靠收集家里的破铜烂铁、空瓶子换零花钱。这种方式引起诸多网友共鸣,均表示看到此评论备感亲切,“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随后,记者在发起“小时候你找什么借口向家长要钱”微投票,选择“爸比,我的笔(本子)用完了”选项的网友占33.3%;66.7%网友选择“斗胆直接要,幸运得逞”。网友还总结出讨钱攻略,找爸爸要比找妈妈要成功率高。网友“@春天来了cxy”自称,索要不成,曾用书包把家里的米背出去换饼干和瓜子吃。
网友“@是默默小号”感叹:小时候,零花钱不多,但回忆起来一样很美好。我们吃一毛钱一根的冰棒,五分钱一袋的酸梅粉;买一本小人书全班传着看。没有遥控汽车和电脑玩,我们自己找乐子:挤塑料包装纸上的气泡;右脚穿过自行车三角架在院子里转圈圈;捡糖果纸当宝贝。(记者谨信)
渴望得到一颗大白兔奶糖的你,站在爆米子摊前久久不愿离去的你,搅得糖稀直发白还舍不得吃的你
幻想成为阿童木的你,早早搬着凳子守着电视机的你,拿着撑衣竿当孙悟空的你
站在书摊前蹭小人书看的你,躲在被子里看《红岩》的你,头系毛巾学嘎子的你
疯玩在老鹰抓小鸡游戏里的你,迷恋弹弓烟盒的你,缠着妈妈做沙包的你
还记得吗?我们童年吃过的零食、看过的动画片、读过的小人书、玩过的游戏、买过的玩具。
记忆中童年的样子一代不同于一代:从共和国刚成立时的火红50年代,到被文革烙上深印的60年代、承上启下的70年代,再到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物质日渐丰富的80年代,社会快速的提升科技急速前进的90、00年代,时间在变,童年也在变。
再看看如今的儿童,他们的童年已经跟记忆中童年的模样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吃着洋零食、看着喜羊羊、读着漫画、玩着在线游戏和芭比,在他们的童年里,小伙伴的身影越来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漫画、游戏。同学或都关在自己的家里写作业,或都在上补习班,或都沉溺在虚幻的网络里。面对童年的他们,非童年的我们突然感觉童年这个曾经这么熟悉的词变得如此陌生。 在第63个儿童节到来之际,我们邀请了爷爷、爸爸、妈妈、叔叔、阿姨来回忆他们的童年,来感受63年来,那些回不去却也令他们忘不了的童年。
童年的模样 童年时光匆匆过,画在手腕上的手表,指针不曾走动,时间却还是让我们长大童年模样你还记得几分?近日,《荆周刊》联合荆州新闻网征集老照片,看看你是否还认识童年的你。
说起零食,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会心一笑。当看到现在的小孩吃着琳琅满目小零食的时候,不少人心中不禁泛起儿时记忆,回想自己小时候吃些什么。对于50、60后来说,零食要么是特殊日子的“特殊供应”,要么是父母一时兴起给的格外赏赐;对于70、80后来说,逐渐开始缤纷起来的零食种类,也丰富着他们的童年;而90、00后,正在享受大卖场里各式各样的零食。每一代人都拥有他们与零食有关的甜蜜记忆,至于甜蜜程度,是否会因时空而改变呢?
对于50、60后的童年来说,零食可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在那个食物稀缺的年代,冰棍、五香花生、水果糖等都不是经常能吃到的。相比之下,70后要幸福得多,奶油雪糕、麦乳精、蛋糕、饼干等等零食逐渐出现在他们的童年。”
出生于1972年的胡芳,在沙市区黄家塘开了一家专卖进口食品的零食店。每天与来自各国的零食打交道,如今的胡芳可以说尝遍缤纷滋味,但只有童年吃的那些零食,才能勾起她心中快乐童年的回忆。“出生在70年代的我们,比60后幸福许多,但没有80后潇洒,我们有自己苦乐参半的童年,我们这代人对零食的印象,是馋嘴的孩子终于开始有解馋的食物了。”胡芳说,自己对于零食的回忆,能够说是对于上世纪80年代零食的回忆,因为她吃零食最早的记忆,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上小学的时候了。
胡芳印象最深的是学校门口的小摊上那诱人的梅子,价格实惠公道,又很解馋。“还有小包的萝卜丝和无花果,5分钱一包,细长细长的丝,我们总是吃得津津有味。”胡芳说,在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零食吃完了往往还能剩下不少收藏品,比如酸梅粉,不少孩子都爱收集里面各式各样的塑料小勺。而糖纸更是当时很多孩子最渴望得到的收藏品。“男孩子们沉迷在赌糖纸的游戏里,为了花花绿绿的糖纸,他们不惜当掉刚到手的绿豆糕;女孩子们努力地收集糖纸,相互交换着欣赏。”胡芳和记者说,有时候收集到糖纸时的高兴劲儿,甚至超过吃糖。
“小时候,只要听到爆米子喽!,我们就飞奔回家,管父母要几毛钱和一大茶缸大米,然后赶紧跑到爆米子那,听一声声嘭响,然后,米香弥漫”说起童年的零食,胡芳滔滔不绝。
上世纪70、80年代的生活水平慢慢提高,物资也丰富了,能吃到零食的孩子多了。80后对零食的记忆就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了。“那时候特有的几种零食,目前在市场上已经不多见了,还能找到的也因为采取新的做法而变了味。”胡芳和记者说,有一次一个朋友给她一个细细长长的东东,外面用有颜色的纸螺旋状的包着,说是休闲食品。拆开一看,原来是咸金桔,就是胡芳小时候常说的“老鼠屎”。“过去都是做成粒状,取其形似,就是这一个不甚高雅的名称的由来,虽然名字不雅,但对我们这些生于70年代的人来说,能有一小袋做零食,已是十分幸福的事了。”胡芳如是说。 如今走进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多了许多过去就没有的零食。“过去认为是奢侈品的牛肉干、大白兔奶糖等等,也都更新换代了,但是味道和以前已经大不一样了,不知道是制作工艺变了,还是因我们口味变了。”胡芳说,在许多人童年的记忆中,零食算得上最令人回味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长大成人后,许多人爱吃零食的习惯也依然延续下来,不但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更带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50、60后,零食在他们的儿时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所以现在对于零食,他们的感情并没有70、80后强烈,而70、80后对儿时零食的特殊情结、种种眷恋,其实无非是想回归那时的心境。至于90后,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喝的是可乐奶茶,就连零食也是进口的。于吃喝玩乐样样齐全的他们而言,大概很难懂一分钱买一包零食所带来的快乐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是零食一道华丽的分割线,零食的品种、口味、包装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超市里都会专设零食架,上面摆放着各种来自国内外的零食,有名气的、没名气的一大堆。街上的零食店遍地开花,还出现了专营进口食品的零食店。零食,慢慢的变成了当今孩子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90、00后却不像以前的孩子那样对某些零食记忆犹新,饼干、蛋糕、巧克力、薯片、糖果、冰淇淋等各种零食应有尽有,由于购买容易且选择多,如今的孩子能够准确的通过各自的喜好购买,吃的零食不再像以前那么单一。
5岁的晴晴爱吃肯德基,一路过就非要进去,喜欢吃汉堡包、薯条,当然更少不了冰淇淋,有时在公交站牌上看到肯德基的广告也兴奋得不得了。除此之外,晴晴最爱的就是薯片,尤其喜欢吃海鲜味和蕃茄味的,一筒薯片一眨眼就见底了。
相对于80后的童年,90后和00后的零食就更丰富的多彩了,零食的更新换代也是十分迅速频繁。在如此多而杂的零食世界,营养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也备受家长关注。晴晴1岁时就开始吃零食,而当零食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时,父母开始关注零食对她健康的影响。很多零食由于含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成分,被划分为“垃圾食品”。家长们很担心孩子吃太多的“垃圾食品”影响发育。“把零食当做主食来吃,几乎一日三餐都吃零食,真害怕她把牙齿吃坏了,不给零食吃她就成天哭着闹着”这可急坏了晴晴的妈妈,“真不知道怎么让孩子少吃零食。”晴晴的妈妈对此无计可施。
上世纪50-60年代冬瓜糖、爆米花、糖葫芦、糖人、棉花糖硬糖、姜糖、冰棍、烤红薯
上世纪70-80年代酸梅粉、叮叮糖、果丹皮、泡泡糖、哨子糖、酒心巧克力、卜卜星、糖稀、宝塔糖、麦丽素上世纪90-00年代洋快餐、功能饮料、巧克力、麻辣食品、冰淇淋、薯片、旺旺食品、果冻爽歪歪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吗?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动画片让我们记忆犹新,现在的动画片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效果炫烂多彩。让我们回忆一下那些陪伴我们长大的经典动画片,回味那段美好的记忆。
“我把播放动画片的时间记得一清二楚,时间还没到,就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等着,有时候是自己一个人,也有时候是几个小伙伴一起,等着那快乐的时光快点到来。”
回想童年的动画片,唐奎很是发了一些感慨,虽然那时候的动画片数量很少,但为数不多的动画片却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留在他心中的都是些经典的回忆。
1983年底,电视机还是个稀缺物品,唐奎家中的一位亲戚在商场上班,因为工作上的优先照顾,他们家买了一台12英寸的彩电,这让他着实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
唐奎说,那时候的电视机以黑白为主,为了达到彩色的效果,很多人都会买一张彩色的透明塑料片放在黑白电视机前,这样电视机放出来的画面看起来像是彩色的。
1983年春节,唐奎一家人围着电视机,看了首届春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
过了三四个月,唐奎父亲朋友的儿子要结婚,想买台彩电作彩礼,偏偏到处买不到,后来只好找到了唐奎的父亲,就这样,这台电视机又被卖给别人,自己家又没有电视看了。直到第二年,家里这才又买了一台14英寸的彩电。
说起童年看过的动画片,唐奎说,像《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铁臂阿童木》等,这些都是记忆非常深刻的。看了《大闹天宫》以后,对孙悟空产生了一种崇拜心理。后来,市面上还出现了一种金丝猴牌香烟,烟盒上面就是一个孙悟空手拿金箍棒的造型,出于对孙悟空的喜爱,他就开始描画烟盒上的孙悟空,记不清楚画了多少回,可能自己也就是当时开始,喜欢上了画画。
还有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故事的动画片,如《三只小猪》、《小蝌蚪找妈妈》、《神笔马良》、《三个和尚》等等。唐奎说,那时候的动画片都属于短片类,不像现在的动画片,每天播两三集,几个月都播不完。唐奎说,后来播放《聪明的一休》时才有了点连续剧的感觉,自己也十分喜爱看。每次都把播放时间记得一清二楚,时间还没到,就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等着,有时候是自己一个人,也有时候是几个小伙伴一起,等着那快乐的时光快点到来。
由于那时电视机还是稀罕物,谁家里有电视的话,邻居们经常会过来一起看。后来,有些家庭就直接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看,很多人像看电影一样,早早地把凳子搬过来,相当于是占位子,大家坐在一起边聊天,边看电视节目。
以前的电视信号不像现在这么好,画面上经常会有雪花点或者画面上出现几条粗线,有时候电视画面还会不停地移动,每次看动画片之前还要做好准备工作。那时候的电视机上都有天线,有的还要在长杆子上绑一个环形天线放在室外,看动画片之前,先把电视打开选好频道,看画面质量好不好,如果不好就要赶紧调整。这个工作要两个人才能完成,一个人在室外转动天线,然后不停地问“好了没?”,房间里的人看情况回答,直到调好为止。不过很多时候效果也不好,实在没办法之后,也只能凑合着看了。
那时候的电力供应不足,到了放动画片的时间,如果碰到停电,也不会离开,一般来说都会把灯的开关打开等着,如果灯亮了就马上冲过去打开电视机。
唐奎说,虽然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在数量上和效果上不如现在的动画片,但自己依旧是觉得那时候的动画片好看些。“那时候没有现在这样的电脑技术,动画片全部都是手绘,有些还是出自名家大师的手笔,蕴含着浓厚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出很强的民族风。像《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中国水墨画动漫的代表,结合小孩子听过的故事,容易让小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现在的动漫制作手段上更为丰富了,电脑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电脑制作和手绘相结合,使画面更炫烂多彩,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但这些动画片的主题并不明显,有些纯粹是为吸引小孩子,娱乐过后,并不会给孩子们留下什么。 唐奎认为,现在国产的动画片应该在文化创新方面,加入一些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和表现民族风的元素在里面,这样才可以让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得到一些不同的感受,在记忆中长存。
“ 小时候,我喜欢学唱动画片里的歌,可能歌词自己并不能听明白,不也懂是啥意思,但还是模仿着来唱。”
“中考快到了,爸爸和妈妈为了不影响我学习,把家里的网断了,电视也在被禁之列,每天除了学习、吃饭、睡觉之外,也就只能看一些我喜欢的动漫书,但总觉得每天好像少了些什么。”唐诗瑶感慨地说。
唐诗瑶说,她看过的动画片很多,像《米老鼠唐老鸭》、《樱桃小丸子》、《猫和老鼠》、《小熊维尼》、《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等。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每天都有好多动画片,还有些动画片电视上没有,就上网找着看。像《加菲猫》,大多数都是在网上看的,她说自己还是喜欢上网看动画片,没有广告,每次还能连续看好多集。
唐诗瑶说,上小学的时候,她很喜欢看《猫和老鼠》,觉得那只猫好笨,连老鼠也打不过,每次看了都乐不可支。
为了看动画片,唐诗瑶连吃饭都不好好吃,有时候还拿着饭碗跑到电视机前边看边吃;到了放动画片的时间,她一定要把遥控器抢过来,看自己喜爱的动画片。为了这些,她没少被父母批评。
记得五年级的一个暑假,唐诗瑶在家里看《猫和老鼠》,正好一位阿姨带着小弟弟到她家里玩,她就抱着小弟弟一起看,后来,小弟弟看得直流口水,她自己也看得太入迷了,小弟弟在她腿上尿尿都不知道。
如今播放的动画片,基本上都会有相关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比如书、笔、书包、衣服、玩具等等。唐诗瑶说,她买的文具上都有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记得《小熊维尼历险记》热播的时候,她就非常喜爱维尼熊,觉得它非常可爱,那时候买的笔上都有维尼熊的卡通形象,平时买的玩具、衣服等,也会和动画人物有关。
有时候到外面吃饭或者买东西会送一些卡通玩具或者贴画,可能那些食物或者别的东西自己并不是非常喜欢,但为了卡通玩具和贴画,还是会买回来。唐诗瑶说,有的同学家里买了好多卡通人物的玩具。她的一个小弟弟在超市里把看到的小火车叫“托马斯”,就是因为一部《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的动画片。
唐诗瑶说,小时候她还喜欢学着唱动画片里的歌,可能歌词自己并不能听明白,不也懂是什么意思,但还是模仿着来唱。爸妈也听不明白,就问他唱的是什么歌,她就会大声地回答是哪个动画片里的歌。
唐诗瑶的爸爸唐奎说,在她很小的时候,她就喜欢在看完动画片之后,凭着自己的记忆把动画人物画出来。唐奎是从事美术行业的,那时他就发现女儿在绘画上很有天赋。虽然那时候她年龄还小,但她所画的画构图很好,不像一些小朋友只是简单地画着玩,画的内容总会不同程度地偏向一边,她画画的时候还有些自己的想法。
从那时候起,唐奎就注意培养唐诗瑶画画,也有意让她学习美术专业,所以,即便是现在快要中考了,对女儿看动漫书也没有严加管制。
现在,唐诗瑶每天看的书除了学习用书以外,就是一些动漫书了,她自己有时候也会买一些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动漫书,进行临摹。
唐奎说,有时候电视里重播《大闹天宫》之类的动画片时,都会让唐诗瑶过来看。但每次她都看不了多长时间,唐诗瑶觉得那些动画片不好看,有时候还会评价一番,比如,情节太简单,人物重复太多,色调不好等等。
唐诗瑶说,现在动画片的种类很多,看的渠道也很多,如果除去自己画画这个因素,她看动画片只是因为好玩、好笑,并没有刻意地想着从动画片中学到什么知识,受到什么启发,仅仅是观看而已。
上世纪50-60年代《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铁壁阿童木》、《雪孩子》、《神笔马良》、《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渔童》、《半夜鸡叫》、《三个和尚》
上世纪70-80年代《阿凡提》、《黑猫警长》、《忍者神龟》、《葫芦兄弟》、《机器猫》、《三毛流浪记》、《变形金刚》、《聪明的一休》、《猫和老鼠》、《圣斗士星矢》上世纪90-00年代《喜羊羊与灰太郎》、《樱桃小丸子》、《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小熊维尼历险记》、《果宝特攻》、《米奇妙妙屋》、《加菲猫》、《爱探险的朵拉》、《灌篮高手》、《柯南》
从上世纪50年代黑白的小人书,到如今色彩斑斓的漫画,书籍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共同成长。无论是哪个年代,儿时的书籍都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最美的童年记忆,成长的良师益友,家长的得力帮手,也因此成为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说到自己的童年,罗会安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小人书,也被称为连环画。“我们那个年代吃的、穿的、玩的、用的都很少,唯独这看的书最为丰富。”一本本小人书承载了罗会安童年全部的记忆。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罗会安说,小时候,最高兴的就是得到一本小人书,虽然这样的小人书只需要几分钱就可以买到,可是对于童年的他,是非常奢侈的。小伙伴有本小人书,想方设法要借过来看看,路边有小摊贩卖小人书,也要凑过去看上一会儿。“那时,心中总有一种浓浓的英雄情结,对小人书中的英雄特别崇拜。”《小兵张嘎》里机智勇敢的嘎小子,《通天河》里不畏艰难的唐僧师徒,《鸡毛信》里无所畏惧的海娃这些都是罗会安童年的偶像。
罗会安读过的小人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三国演义》、《聊斋故事》、《西游记》、《红楼梦》、《杨门女将》、《白蛇传》为代表的古代故事小人书;一类是以《革命样板戏连环画》、《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阿诗玛》为代表的革命题材小人书。罗会安说,虽然那时自己认识的字也不多,但是一点也不妨碍看懂小人书。“小人书里的画很生动,一看就懂了。”
小人书伴随着罗会安一起长大,直到后来参加工作,小人书依然是罗会安的良师益友。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小人书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如今取代小人书的主要是一些漫画书,这些已经跟我们那时看的小人书有很大区别了。”说到如今孙女看的课外书籍,罗会安如此评价。
如今,虽然很少能看到了,但是罗会安依旧对小人书痴迷。“我会在收藏市场留意小人书,小时候看过的,我都留意收回来,一来重温一下儿时的记忆,二来作为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在罗会安的家里,收藏着一些小人书,一张张发黄的书页记录着这些书的年纪。“有些比我的年纪都要大。”罗会安笑着说,他曾经收藏过一些明清时期的小人书,后来因为不好保存的问题,他就忍痛割爱将书卖了。如今,他收藏的多是一些自己童年很喜欢的小人书。在自己收藏里,罗会安最宝贝的是一套名为《李自成》的小人书。罗会安说,李自成的故事是他小时候就读过的,后来在收藏市场看到后,就收了回来,这套书共有25本,如今他还差一本。“这套书第一本是1983年第一次印刷,当时出了100万册,最后一本只出了9.3万册,所以总共只有9.3万套,加上损坏等原因,成套率很低。”
说到小人书如此受欢迎,除了故事情节外,价格便宜也是一大原因。“那时一本小人书只要几分钱。”罗会安拿起一本1955年出版的《通天河》说,如今这本书的身价涨了不少,要几百元了。当然,如今罗会安会经常拿出小人书细细品读,除了重温那些熟悉的故事外,他还会对小人书中的画进行研究。“最为著名的连环画艺术大师有南顾北刘之说,就是上海的顾炳鑫和天津的刘继卣,他俩是连坛的泰斗,我们熟悉的《红岩》、《渡江侦察记》、《鸡毛信》、《大闹天宫》都是他们的作品。” 从童年到晚年,小人书已经伴随罗会安走过了60年的岁月,对于这位“老朋友”,罗会安说,小人书让他童年的生活很丰富,也让他晚年的回忆很温暖。
每天花点时间看课外书籍,是小君婷每天都要做的事。小君婷喜欢的课外书籍很多,“作文书、漫画书、科普书,只要是能增长见识的书我都爱。”
说到自己最喜欢的课外书籍,小君婷拿出一本厚厚的《实用文摘》,这是妈妈为她挑选的。看了几篇文章后,小君婷发现这本书很有意思。“里面的文章有好多类型,校园文学、科普知识、幽默笑话”对于看课外书籍的目的,小君婷说,学习写作文当然是第一目的,其次就是学习一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只要在课外书中学习到了新知识,小君婷都会跟同学分享。“当同学用仰慕的目光注视我的时候,我很有成就感。”在这本书中,小君婷最喜欢的是一篇题为《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的文章,内容讲的是一个老师为她的学生操劳,最后累倒在讲台上。小君婷说,虽然故事很简单,但是她很受感动,文章让她对老师有了重新的认识。“老师太辛苦了,我会更听老师的话,让老师少操心。”小君婷懂事地说。除了妈妈替她挑选的书,小君婷也有自己喜欢的书,那就是漫画,《星期天》、《孙悟空大闹天宫》等等都是她平日经常翻阅的的书。见到小君婷时,她刚刚放学在家写作业,问到为什么这么急着写作业,小君婷笑着说:“写完作业就可以看电视了。”小君婷说,比起看书,她更喜欢看电视,儿童节目、动画片,她都喜欢看,并且,每天回家写完作业后,她就可以看动画片了。至于更喜欢看电视的原因,小君婷也说不清楚,“生动的视频比那些小黑字要生动得多吧。”
小君婷还有一大爱好就是画画,所以她喜欢的书籍里也有一部分是她用来临摹和学习的书。“《星期天》这本漫画的画风我很喜欢,我也经常照着上面画。”小君婷说,她从5岁开始画画至今,她已经小有成就了,最近她的书法作品在《小学生天地》得了三等奖。 说到爷爷视为宝贝的小人书,小君婷说:“我不喜欢看,我怕里面有跳蚤跳出来。”小君婷说,那些书页泛黄的小人书太旧了,但是她偶尔也翻阅一下,小人书的绘画还是很吸引她的。“里面的画画得挺好的,很有趣。”小君婷如此评价。
上世纪50-60年代《红色娘子军》、《海的女儿》、《林海雪原》、《小兵张嘎》、《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上世纪70-80年代《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机器猫》、《火影忍者》、《死神》、《圣斗士星矢》、《圣斗士星矢》、《少年文摘》、《灌篮高手》上世纪90-00年代《喜羊羊与灰太狼》、《小学生天地》、《知音漫客》、《幼儿画报》、《淘气包马小跳》、《中华上下五千年》、《海豚绘本花园》、《不一样的卡梅拉》、《七彩的分光》、《亲爱的笨笨猪》
还记得我们一起屏住呼吸、眯着眼睛,趴在地上,用玻璃弹子瞄准“弹坑”的专注吗?还记得我们一起抱紧右腿,汗流浃背地斗鸡,像“小坦克”一样冲向对手的勇猛吗?还记得我们一起丢沙包,玩得兴起,听不到妈妈喊我们吃饭的呼唤吗?从70后打弹珠、丢沙包,到80后打游戏、玩玩具枪,再到90、00后沉迷网游、IPAD时代进步了,童年也变了。
“ 小时候提起做游戏,第一个想到的是小伙伴,也许那种和小伙伴们互动,斗智斗勇,欢笑打闹的游戏,才是真正的游戏。”
李辰已经工作了2年,如今他身边的哥哥姐姐们都接二连三的结婚、生子,他也已经到了考虑终身大事的时候,他笑着说:“总觉得自己还没长大,好像昨天都还在和小伙伴们捉迷藏,一转眼,就读书、毕业、工作了,我有时候回忆一下,时间真是过得飞快,一切都好像还在昨天,童年眨眼间就已经过完了。”
“在我小时候,游戏的花样很多,女孩子爱玩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一到下课,走廊上就有很多女生三五成群玩游戏,我们男生玩的花样那就更多了,丢沙包、打弹珠、拍画片、木头人、抽陀螺、捏泥巴、折纸飞机、捉虫、放风筝、画丁老头说也说不完。”说起小时候的游戏,李辰眼中闪着光芒,只要回忆起童年,大概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吧。
儿时的游戏五花八门,让李辰最难以忘怀的是抽陀螺、拍画片、丢沙包和木头人,他兴致勃勃讲起了游戏的玩法,也为这些或许消失、或许改变的儿时游戏,表现出了一丝遗憾:“小时候玩陀螺是件技术活,没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可抽不起来,用布绳缠绕陀螺,突然拉动,陀螺就在地上飞速转动,为了保持陀螺继续转动,要不断用鞭子抽打。大伙一起玩时,各自把自己的陀螺拿出来,两人一组用自己的陀螺碰撞对方的陀螺,撞倒的就输了。陀螺现在还能看到,不过多数已经不是木制的了,失去了它最原始的趣味。”
“小时候玩的许多游戏还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像丢沙包、踢毽子都能起到锻炼的作用,有的游戏还能锻炼反应灵敏度,木头人是我最喜欢玩的,还记得我和小伙伴们在教室里,一个人追,其他人跑,就在快被追到的紧急关头,马上喊出木头,然后就变成了木头人静止不动,必须有其他被追者摸一下,木头人才被解救恢复自由。如果被人追到,来不及喊木头,那就换你追其他人了,木头人我们玩了不知道多少遍,还是乐此不疲,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还会不会玩这个游戏。”李辰回忆起小时最爱玩的木头人,一遍遍念起了“一二三,木头人”这句口诀。 李辰说,小时候,连上课手里都攥着贴画和玻璃珠,恨不得一下课,就和小伙伴们去玩。“还记得小时候,一放学就会约上几个玩伴找个角落拍贴画,这可不是力气活,不是你劲大就能赢,还得靠技术和运气,比如轮到你拍的时候正好刮风。哈哈,怀念啊怀念!这个游戏当年时常会在课间休息和中午的课桌上、地上演绎得人仰马翻,狼烟四起。”说起小时候的游戏,李辰十分怀念。
才3岁的翰翰很自豪地拿着IPAD晃了晃,连说话都还不太熟练的他,已经对电子游戏“熟门熟路”了。
在记者采访这对叔侄时,谈起童年,李辰滔滔不绝,而他的小侄子,却在专心地玩着IPAD,头也不抬,只是时不时欢呼两声,也许是因为游戏的胜利,“他2岁的时候,就已经会自己拿IPAD解锁、翻页、找到切水果的图标,自己打开玩,现在的小孩越来越聪明了。”翰翰是李辰哥哥的儿子,因为是很亲的亲戚,李辰经常会带侄子玩,从小家伙出生一直到现在,李辰基本上每个星期都会去看侄子,叔侄俩感情非常好。“看着他我老想到我自己小时候,他和我一样调皮,一样贪玩,但是他和我小时候有很多不同,无论是社会还是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他的童年,也完全不一样了。”
“我会玩切水果、连连看、打僵尸,这里面的游戏我都会玩!”翰翰自豪地说。李辰和侄子的年龄相差正好一代人,一个80后,一个00后,虽然都有着幸福的童年,但他们的童年有着很大的差异。记者问起翰翰平时喜欢什么游戏时,结果听到的大多是“看电视”、“打游戏”等,然后才是一些体育活动,传统的小游戏已不见踪影,再问下去,甚至再也说不出其他的东西来。
“我喜欢玩这个,爸爸的手机,还有电脑!”当记者问起翰翰喜欢玩的游戏,翰翰的第一反应就是看了看IPAD,记者特意问起他在幼儿园和小伙伴们做的游戏,他一副不太情愿的样子,想了想,说道:“老师会带我们玩老鹰抓小鸡,还有滑滑梯。”
其实无论是电子游戏,还是和小伙伴们一块玩,童年都少不了游戏,游戏陪伴每个不同年代的孩子们走过了童年岁月,并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记忆,童年是孩子身体和智力发育的时间段,游戏对孩子的心理乃至性格,都会存在影响。让李辰担心的是,相比和小朋友一起互动做游戏,翰翰更喜爱电子游戏,这样会不会让翰翰越来孤单,越来越自我?
翰翰说,他一大半时间都是自己一个人玩,和小伙伴一起玩比较少,就算是买了什么玩具,也是一个人在家玩。李辰给翰翰买了一个陀螺,是塑料做的,自动的,一拉就能转,3岁的孩子都能玩,转起来还有音乐和激光,虽然花样多了,也华丽一些,但是没有了小时候的难度和技术,更没有了一群小伙伴一起竞技的乐趣。 如今拍贴画、打玻璃珠的小孩子已经越来越少见了,更多的是对着电脑屏幕的小网迷,拿着游戏机就放不下的孩子。现在的孩子,把时间更多的倾注在了各类电子产品上,以前的孩子玩抓石子,自己做小玩具,手指非常灵巧,现在很多孩子的抓握能力越来越弱,写字也很慢,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小游戏做得太少,精细肌肉不发达所致。小伙伴们在一起玩开火车、抓强盗等游戏,其实是对社会循序渐进的靠拢,孩子能从中学会技能、合作、规则。说白了,游戏就是孩子在扎堆工作、学习;它就是生活,是未来的预演。现代电子科技让孩子直接感受了科技带来的便利,让他们逐步远离创造的成就感、思索的乐趣感。
上世纪50-60年代抓石子、跳皮筋、跳绳子、丢沙包、捉迷藏、老鹰捉小鸡、撞拐、踢毽子、摸瞎瞎
上世纪70-80年代跳房子、挑签子打弹弓、攻城、滚铁环、抽陀螺、放风筝、打弹珠、拍贴画、木头人上世纪90-00年代东南西北、下跳棋、办家家酒、小霸王学习机、超级玛丽、愤怒的小鸟、泡泡堂、贪吃蛇、飞行棋、植物大战僵尸
玩具,是童年里最亲密的玩伴,最宝贵的财产,童年的那些玩具陪伴我们成长,在长大以后,它们不知何时已然悄悄不见了。虽然丢失了玩具,但那些欢乐的童年记忆,却永远留在记忆里。铁皮发条小青蛙、七巧板、魔方、弹弓、布娃娃那些简单的玩具如今演变得更加高级,更多花样,但它们带给孩子的欢乐,依然没有改变,玩具背后的亲情和关爱,也永远不会改变。每个女孩都有自己最心爱的布娃娃,你还记得儿时玩过的布娃娃么?你的布娃娃呢?它现在在哪儿?不知何时丢了它?还是一直珍藏着?
“ 我小时候有过一个布娃娃,布帽子、花衣服、眼睛会眨的那种,忘记是哪次搬家的时候不小心弄丢了,一直很想能再把它找回来,如今只能把它永远的留在记忆里了。”
熊清,是一位非常“给力”的妈妈,她有个令人羡慕的家庭,家里有两个小宝贝,大女儿小名叫丫妹,今年5岁,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小儿子叫小民,今年2岁半,略微有些羞涩内向,儿女双全的她,幸福溢于言表。但是在给孩子买玩具的问题上,她却要比别的妈妈多操一份心。“男孩和女孩喜欢的玩具不一样,每次给姐姐和弟弟都要买不同的玩具。”
对于男孩来说,变形金刚、小汽车、奥特曼、恐龙,机器人很多不同的玩具,都会令小男孩感兴趣,但对女孩来说,只有娃娃才是她们的最爱。“儿子的玩具,我都不太懂,一般都是他舅舅给他买,但每次给女儿买玩具娃娃,让我很有感触。”熊清说,她小时候,能得到一个用旧衣服和纽扣缝制的布娃娃,就能让她很开心了,但现在,各种各样的娃娃,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打开淘宝,仅仅只是玩具娃娃一项选择,就有芭比娃娃、BJD娃娃、巫毒娃娃、小布娃娃、迷糊娃娃、吉神娃娃、原创娃娃、DIY娃娃等等一系列选项,有的甚至听都没听说过,也不懂是啥意思,有的是给孩子玩的,有的是给大人收藏的,娃娃已经不是当初单纯的种类,孩子的童年也跟着玩具变化了吗?
熊清说,她小时候,有一种最新潮的娃娃,按她的鼻子会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打她的会哭,外壳是塑料的,那时候拥有这样一个布娃娃是所有小女孩的梦想,她也不例外。“记得我7岁的时候,隔壁家一个小女孩的亲戚从外地回乡探亲的时候送给她一个会说话的布娃娃,她每天都乐不可支地向我们炫耀。我羡慕极了,回家嚷着让妈妈也给我买一个,那种羡慕和迫切的心情,以后都再没有过了。”
熊清小时候,并没有很多娃娃,“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玩具很少,爸爸妈妈都很忙,妈妈有一次送给我一个一尺高的布娃娃,有点旧,不如隔壁家小朋友的漂亮,但我还是很高兴。第一次拥有布娃娃,连续几天里,我都拿着它在别的小朋友面前炫耀,连睡觉都抱着。”熊清说起自己的第一个娃娃,表现出一副小女孩的神色:“妈妈告诉我,娃娃里住着妈妈,如果妈妈不在身边,就抱着娃娃和她说话,妈妈就会知道。”
“ 我的芭比娃娃叫美美,她有很多漂亮的衣服,还有包包、鞋子和帽子,我还有米老鼠、史迪奇、喜羊羊和灰太狼,每一个我都很喜欢。”
和妈妈小时候的珍惜完全相反,丫妹对玩具是非常挑剔的,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就不要。丫妹的妈妈熊清说:“前段日子,在一家超市的玩具柜台看到了一个很可爱的芭比娃娃,心想女儿肯定会喜欢,买下来回家给女儿,没想到女儿摇摇头说不要。我很诧异,还有小女孩不喜欢这么可爱的芭比娃娃?我就问她,那你要什么玩具啊?她张口就说花园宝宝、,还有喜羊羊和灰太狼。我听傻了,不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后来问了女儿,才知道这些是现在最流行的动画人物,看来是我落伍了。”
“我有30多个娃娃!家里都快放不下了,我给每一个都取了名字。”和熊清比起来,小丫妹是幸福的,她才5岁,家里的玩具几乎占了她半个房间。据熊清说,这些玩具还算比较新的,很多玩厌了的和旧了的都已经当垃圾扔了。现在,商场柜台里的玩具,已不再是孩子们的奢望与梦想。看着丫妹房间里琳琅满目的玩具,不禁感叹,今天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小小玩具,见证了生活的变化,也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进步。
丫妹出生没几天,就拥有了她第一个布娃娃,是家人送的礼物。这个布娃娃比起妈妈当年的第一个布娃娃大了许多,也漂亮了许多。随着她长大,玩具也越来越多:拨浪鼓、彩球、益智积木、魔方、会说话的布娃娃以及拼图游戏。丫妹每年过生日和过节的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总会给她买上一两样玩具,小丫妹和熊清一样,都得到了母亲温暖的爱,妈妈给女儿买娃娃,是一种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永远不断的母爱,每个母亲都希望把最好的,给自己的孩子。
世界变化快,环境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发展让孩子的玩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玩具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是第一份心动,第一份期待,玩具的种类在不停增加,数量在不停增多,但永远不变的,是孩子的童心和母亲的爱。
上世纪50-60年代羊拐、鸡毛毽子、呼啦圈、玻璃弹子、滚铁环、自制布娃娃、陀螺、弹弓、小钢琴、自制拉炮
上世纪70-80年代铁皮玩具、华容道、玻璃跳棋、七巧板、溜冰鞋、变形金刚、竹蜻蜓、泡泡胶、溜溜球、彩虹圈上世纪90-00年代积木、九连环、芭比娃娃、乐高、四驱车、滑板、拼图、托马斯小火车、PSP
这些童年的游戏你还记得吗?拍贴画、抽陀螺、挑签子、跳绳子、打弹珠、跳房子、摸瞎瞎
“ 每个时代的儿童都有着他们的生长环境,在环境的影响下,各个时代儿童的心理状态都是不一样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孩子家长的观念首先发生了改变,他们也会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加到孩子身上,于是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儿童的心理状态和以往相比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钱观念盛行 郑建说,现在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把金钱看得很重,举个例子来说,以前问孩子“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得到的多数可能都是“当”、“当科学家”之类的回答,但现在很多孩子的回答是“赚大钱!”这正是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现在金钱至上的观念存在于众多人的心中,小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他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
承受不起挫折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施多年,很多家长就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孩子在双方家庭里更是珍贵,溺爱现象特别严重。另外,现在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小孩子一般都交给老人照顾,这使孩子更加被娇惯,老人会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需求。当小孩子碰到桌子时,老人为了哄孩子,往往当着孩子的面埋怨桌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一种习惯,遇到挫折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埋怨别人,而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不珍惜劳动果实 郑建说,现在生活条件都提高了,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孩子平时有什么需求,家长总会想尽办法来满足,这样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想法,他得来的任何东西都很容易,只要开口就行,不给就哭闹。所以,孩子对这么容易得来的东西就不会珍惜。相反,以前的孩子基本上没什么玩具,经济条件也不允许变着花样地买东西,再加上孩子多,家长也照顾不过来,所以那时候的孩子特别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
害怕人际交往 对于城区一些小区的家庭来说,“邻居”一词已经失去原来的意义,仅仅是住在一起而已,楼上楼下的人都互不相识,基本没什么交往。孩子也是一样,很少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和同学们都是在学校的时候有些交流,放学以后一起玩耍机会就很少了,有时候在外面碰到同学都觉得很惊喜。郑建说,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不会人际交往,见到老师都害怕,到办公室门前也不敢敲门。而以前大家住在一起,邻里之间经常相互串门聊天,孩子们放学以后也都在一起玩,所以那时候的孩子相对来说就比较懂得如何沟通。
逆反心理很重 郑建说,现在很多家长都抢着给孩子报不同的兴趣班,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安排时间,这让孩子觉得很反感。郑建的一位女同事每天把女儿的时间安排得很满,比如,放学之后学书法,打羽毛球,学音乐等等,她的女儿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后来母女之间的矛盾很大,女儿见了妈妈都不说话。高考的时候,女儿的成绩很不理想。家长望子成龙的想法可以理解,但这要建立在孩子喜欢的基础之上,不能按照家长自己的主观想法来安排孩子的生活,这样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产生反叛心理。以前的孩子放学以后,除了作业就是玩,没有这么多的补课和兴趣班,他们觉得那样很快乐,和家人的关系一般都很融洽。
郑建说,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给孩子心态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负面的转变,也有一些积极的影响。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这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现在教育方式的改变,使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让孩子能从中体会到快乐和充实。 现在,很多孩子多才多艺,懂得的知识也很多,这样的孩子就更容易长时间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作用是巨大的。郑建说,我们国家任何职业都需要考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然而爸爸妈妈却不用考。为人父母也是一种职业,很多年轻人在还不知道如何做好爸爸妈妈时,已经为人父母,他们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家长的后期学习非常重要,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后天如何教育就决定了他以后的人生方向,但现在的问题是,家长的成长并没有同步于社会的发展。郑建建议家长们学习一下《弟子规》,然后再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知道应该如何为人处事。 每个时代的儿童都有着他们的生长环境,在环境的影响下,各个时代儿童的心理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家长认为现在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孩子们应该过得很幸福,但孩子们可能不这么想,他们会感觉自己很累,这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要孩子身心健康,能够适应社会就足够了。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明确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